6考察快速进样系统仪测定镉含量结果重复性情况取柑橘叶标准物质(GBW 10020),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GB 5009.2682016)第一法测定的方法制成6份平行样,用快速进样系统操作测定,镉含量结果分别为0.172 mg/kg、0.178 mg/kg、0.172 mg/kg、0.182 mg/kg、0.184 mg/kg和0.173 mg/kg,平均值是0.177 mg/kg,RSD为3.0%。
该系列浓度正好包含植物硒盐的荧光强度,较好的减小了检测误差。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井矿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由此本实验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细化部分参数或操作)测定植物硒盐中硒含量是可靠的、精准的,为后续其它制盐企业研究开发及测定植物硒盐中硒含量提供参考。标准系列在8~60g/L范围内,3个回归方程分别为y=8.935X+3.376,y=13.156X+3.296,y=13.826X+4.050 (其中X为荧光强度,y为硒溶液浓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0.9991、0.9995。2.7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按本实验方法配制硒的标准系列溶液,测定其荧光强度,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由表3可见,采用上述的标准曲线和样品处理、测定方法,测定的不同批次的4袋植物硒盐中硒含量数据也稳定,测定结果间偏差很小。
对空白溶液进行连续20次测量其吸光度值,以3sb/K计算(sb为空白测定的标准偏差,K为校准曲线的斜率)检出限,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125g/L。正常植物硒盐按本方法处理后的样液浓度应在12~32g/L之间,落在方法校正曲线范围(0~50g/L)之内。在实验室里存放有大量的酸、碱用品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会形成大量的无机酸碱废液。
化学反应式为:(6)含汞废液处置。3 结语作为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相应实验检测所产生的伴生物,废液的及时、妥当处置极为关键,一旦处置不当,便易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在环境监测实验室矿物油的分析过程中,往往会产生CCl4废液。镉进入人体会导致肺部和肾脏受损。
(4)含二硫化碳废液处置。对于部分有机废液处置难度大、危害系数高、处理成本高,且部分受到处置条件与设备的限制,往往无法自行处置,因此,务须要有资质部门进行集中处置。
化学反应式为:(5)含Cr(Ⅵ)废液处置。砷(As)是属于高危险性的类金属,被人体吸收后会对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与皮肤都有破坏性,例如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就是砷类物。含汞废液危害度较高,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危害性更高的有机汞,汞一旦被人体吸收会对消化道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其中,含Pb废液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处置方法可通过加强碱溶液调节p H约为9,并生成Pb(OH)2沉淀,然后静置过滤并检测含铅量1.0mg/L即可进行外排。此类废液可通过酸、碱的中和作用将酸碱废液进行中和处理,并添加酸或碱调节废液的p H至7左右即可排放。(7)其他重金属废液处置。此类废液多来源于标准曲线分析残液与过期标准贮备液。
这是无机酸碱溶液处置最根本,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CCl4如果被人体吸收,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麻醉作用,并对人体肝、肾等脏器器官造成损伤,刺激呼吸道黏膜。
其处置原理为利用铁(Ⅱ)的还原性与Cr(Ⅵ)发生作用,还原Cr(Ⅵ)为无害的Cr(Ⅲ)后进行中和处理,形成沉降后分离去除。此类废液往往来源于标准曲线分析残液与过期标准贮备液,其处置方法为将Ca Cl2加入含砷废液,且控制p H到8,析出Ca3(As O3)2与Ca3As2O8沉淀,进而达到分离砷的目的。
因此,必须要规范氟的排放,此类废液的处置方法为:将消石灰添加至含氟废液,控制p H值为大于7,静置12小时左右进行过滤操作,然后通过酸碱进行中和处理形成无毒液体方可排放。同时,也可采用吸附、混凝沉降、反渗透等方法进行处置。氰化物是具有强烈毒性的物质,其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等进入人体,从而让呼吸酶和血红蛋白失活,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瘫痪,因此,务须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置,且处置时应确保通风条件良好,可在通风橱内进行。二硫化碳分子式CS₂,易燃、有毒性,被人体吸收后会对血管组织与神经系统造成损害。2.3.2 无机废液处置(1)无机酸碱废液处置。此类废液的处置可采用普鲁士蓝法,即通过氰根离子的强配位属性与金属离子完成配位,析出沉淀。
相关链接:实验室,二硫化碳,氰化物。此类废液主要是在气相色谱法分析苯系物的过程中产生,处置步骤为:经蒸馏、精馏、干燥后收集储存,或通过水解、焚烧、吸附等方法进行处置。
化学反应式为:(4)含F废液处置。具体处置步骤为:将10%左右的硫酸亚铁溶液加入含铬(Ⅵ)的废液,在铁(Ⅱ)离子的作用下Cr(Ⅵ)被还原成Cr(Ⅲ),再加入消石灰,控制废液p H为6~8,进行加热处理到80℃再静置12h左右,观察颜色由黄到绿,并经检验不含铬便达到排放的标准
根据地表水及不同废水的采样要求,样品采集的量要远大于实验室的检测用量,因此,在环境监测实验室样品的分析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剩余水样。例如,对于酸性较高的消解废液,可将废液容器置于通风橱位置,并向容器中添加Na OH等碱性物进行中和处理,以促使溶液的p H呈中性。
(3)根据废液的来源、状态、性质等对废液进行分类收集,如对于普通废液、危险性废液应分别进行收集,具体分类标准可参照图1进行分类。具体处理流程为,在p H为7~9碱性环境下,先加入比废液含酚量高10倍的氧化剂,然后添加高锰酸钾,在混合反应后颜色稳定在粉红色即达标。而对于有机物废液因具有较大的处理难度,可按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后密封存储。而环境监测站流出的废水最后均是流向市政污水管网,且此类剩余水样的废液污染性较小,故为重复使用盛水样的装置,生产废水样品的剩余水样可经处理后自行导入污水管网(废液有害物超标的废液除外),最后排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
氯仿分子式CHCl3,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若侵入身体则会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人体呼吸道和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对脏器有一定的损伤。(2)相对洁净的水样,如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
2.3 根据废液类型科学处置2.3.1 有机废液处置(1)含酚废液处置。(2)存储废液的容器装置应按要求黏贴专用标签,并在标签上详细填写标注废液的名称、类别、特性以及存贮时间、废液来源等内容。
1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来源分析1.1 水样检测后剩余环境监测站的待检测水样可区别为两种:(1)各类企业的生产废水,如印染厂废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污水净化厂废水等。1.4 标液过期或残余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样品分析方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都需要制备标液,此类标准溶液(尤其是母液)危害性较高,浓度大,须严格依照其元素属性归类存放,以助于安排专业公司进行托管。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1.3 前期处理所产生在对废水溶液等样品进行消解和萃取等前处理操作时,前处理操作往往也会生成一部分废液,此种废液的成分往往包含有机物及酸类,且废液的浓度较高,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须经预处理后再按规定分类收集。酚类属于原型质毒物,一旦进入人体能致蛋白质发生变性或沉淀,从而会破坏人体细胞,抑制神经系统,对皮肤及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性伤害,并经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且含酚类水溶液与纯酚类相比更易被人体吸收。在碱性环境下,氧化剂可与含酚废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无害的马来酸类物质。
通常,氯仿废液多来源于砷、挥发酚等的分析项目,处置氯仿废液时应把氯仿废液装入分液漏斗,然后用H2O、浓H2SO4、纯H2O、0.5%盐酸羟胺溶液分别进行洗涤,然后蒸馏、干燥、再蒸馏,最后将76℃~77℃的馏分进行收集。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绿色环保建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科学处置2.1 建立健全废液处置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处置制度,完善实验室废液存储与处置的相关规范标准与规章制度,并设立专人对实验室废液进行严格监管,以有效确保实验室废液得到妥当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用上述分析检测方法对废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通常会伴有废液的产生,如滴定后产生的废液、显色后检测废液以及检测仪器设备分析产生的废液等。
2.2 秉持废液处置基础准则(1)存放废液的装置须置于规定地点(空气对流较好、可靠、有显著警示牌),废液收集桶应明确收集废液的类别,不得存放固体废物、玻璃制品容器等。相关链接:实验室,分光光度法,样品。